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产生时间,略晚于两河流域,刻画符合上限为距今不到7000年,经过2000年的演化,大约在距今5100年时形成古埃及文字。
古希腊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象形文字,产生于距今4000年时,后来演化为线形文字,到距今3000年时,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亡而终结。
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化形象文字,大约产生于距今4500年时,距今3700年时随着哈拉巴文化的衰亡而终结。
按照西方历史观,甲骨文形成于距今3600年或距今3300年时(盘庚迁殷之后算起),远晚于苏美尔、古埃及,甚至连古印度、古希腊都比不了。因此,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应该向其他文明学习过,然后才形成了甲骨文。
然而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了一批上古遗址,其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安徽蚌埠双墩遗址都超过了7000年,里面都发现了一批史前刻符。
贾湖遗址距今8000年以上,该遗址出土的刻符一共大约20个,多数符号被刻在龟甲上,每个字都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基本结构、组合方式、书写特征等都与现代汉字相同。更重要的是,一些贾湖刻符(见下图)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比如“目”、“日”等字符,只是不知道它们的意思是不是一致。
对于贾湖刻符,很多中国学者主张是一种文字,比如贾湖遗址的发掘主持人张居中认为是卦象文字,北京大学古文学学家葛英会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原始文字”等。
不过,由于贾湖刻符数量太少,还缺少说服力,因此也有很多国内学者认为不是文字。
如果说贾湖刻符因为客观原因,对于它是不是文字,还存在一些理性的争议的话,那么双墩刻符可以肯定就是一种文字。
双墩刻符数量高达630个之多,几乎都刻在隐蔽之处(如陶器底部),明显不是为了装饰,符号简洁、生动、形象,具备了文字书写的基本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双墩刻符中的不少刻符被反复使用,且不少刻符在江苏镇江、安徽宣城等遗址中被发现,这些现象无疑说明双墩刻符是一种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具备了文字的特性;同时,双墩刻符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组合,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已经具备了语段文字的特点;此外,双墩刻符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三大造字方法,而甲骨文已具备“六书 ”(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下图一个双墩刻符,猪纹,相信大家都可能辨别出来)
如今,学者根据字形特点,已经破译了不少双墩刻符,发现与当时的渔猎生活有关,涵盖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堪称史前“档案馆”。
因此,可以说双墩刻符就是一种原始文字,只是可能因为战败或灾难,导致这一体系没能直接传承下来。不过,双墩刻符的造字方法,以及部分文字,极有可能融入到了其他文字体系,比如甲骨文体系,这也进一步佐证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格局。
关于双墩刻符,笔者再讲一个文字数量的简单逻辑: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文字数量需求越多,甲骨文4000余个字,宋代大约是4万个字,2000年的时间数量增长了10倍,那么比甲骨文早了近4000年的双墩文化时代,大概多少文字可以满足表达需求?双墩刻符高达630个之多,无疑说明双墩刻符已是初具规模的系统文字。
值得一提的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青海马家窑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了130余个刻符,其中井形、栅栏形、网形、日形、中形和数字形等,竟然与双墩刻符相似,如今还不知道这两个相隔3000年的遗址有何联系。
综上可见,就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据来说,中国文字史至少已有7300年,甚至已有8000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比苏美尔楔形文字早了2000年,比苏美尔刻符早了300年,因此中国文字不可能是从苏美尔或古埃及等文明“进口”。
相反笔者可以这样推测: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史前东西方存在经贸文化交流,所以真相极有可能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中国原始象形文字传播到了西方,苏美尔或古埃及学习了中国象形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字。
如今,西方学者普遍并不承认贾湖刻符、双墩刻符是一种文字,其中不少人依然认为苏美尔或古埃及文字影响了中国文字.......这些到底是基于科学精神的质疑、推测,还是一种根植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参考资料:《双墩刻划符号:中国文字源头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