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六壬】带你粗略了解六壬在各个时期的断法特色

【大六壬】带你粗略了解六壬在各个时期的断法特色

前言“大六壬”这门学问现在在中国的占卜术里面被认为是体系最公开、传承最纯净的学问,经常被拿来和同为“三式”的但杂乱得如同“乐高玩具”一样的“奇门遁甲”做对比。现在的易学圈子和城市一样存在“人口流动”的现象,学奇门的人稳定流向六壬。这些学奇门的人大部分正是出于“体系纯净程度”的担忧,才选择了转来学习大六壬。可是,大六壬的体系难道真的是一直没有间断过,从来是一脉相承的吗?其实不是的,大六壬的体系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两三千年下来也经历过相当多很明显的断层。六壬只不过是相对于其他数术来说传承稍微完整一些而已,但也说不上乐观。大六壬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三次影响巨大的断层,第一次在宋代中期,第二次在南宋金元时期,第三次在明清之交。根据这三次断层,我们可以把六壬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宋以前的“黄帝经时期”、宋代的“理气时期”、元明两代的“秘法时期”,以及清代和民国的“混乱时期”。

宋代以前的 “黄帝经文时期”

这一时期的占断体系特点是:

使用“交节换将”(月合换将)重视单宫占断。单宫占断是六壬最早的占断技术。这个时期的卦师重视对五行的深度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单个宫位的天地盘地支神将的排列组合分析,通过“逆刺”之类的克应技术进行“直读”断语。比如四课“木克土”发用,那么可以直断“法忧县官”。这些克应技术的推导原理已经失传,只剩下具体应用口诀。一部分变成了神将爻辞系统,另一部分则是隐藏在“金口诀”和“禄命法”两门数术的口诀中勉强延续下来。这种单宫克应断法非常快准狠,但可惜其推导原理只能从金口诀和禄命法的各种口诀中去倒推破解。重视从“四课”和“行年上神”直读信息,但并不重视三传。这个体系以四课为事情核心,其余一切都为四课服务。这个体系中对吉凶的判断标准是这样的,它是以四课“上下不相克”为吉,上下相克则必为“有忧”。在这个体系下,三传只是作为在四课出现了“上下相克”的情况时寻求“解救之神”的地方。如果三传中出现被克方的“子孙爻”,那么则为“忧能解”,同时“应期”也随之产生。比如四课“木克土”发用,那么三传见“金”则为救神,忧能解,应期在“秋季或庚辛日”。这一时期的占断特色是以“天本位”作为看盘视角,卦师是“以万物为刍狗”地客观去叙述天地间发生的事情的,并不在乎事主的个人得失,也因此在黄帝经的体系中,卦师下的断语是非常重、非常狠的,比如“入墓”这个现象,在天本位视角中是可以直断死亡的,相比之下,在后面的朝代的方法里“入墓”仅仅是代表“限制、昏暗、不知所措”而已。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五兆卜法的六亲系统(子孙、父母、兄弟等)还没有像现在如此含义丰富,在这一时期也没有被使用到六壬中。在宋以前黄帝经体系六壬的系统中,亲属定位并不是用六亲系统的,而是以日干的长生作为父母,帝旺作为兄弟,墓为老婆和家小的,亲属是以“五行生旺墓”划分的。有人可能要问,那占财呢?占财不知道六亲可怎么入手?其实不用担心,“以地支代六亲”反而是六壬的“特色所在”,是其他数术都取代不了的真东西。后世往六壬里加入六亲以后反而是越来越失去六壬原有的特色了。在没有六亲的情况下,当时的“财”不看六亲的“财爻”,取而代之是按五行的变化论的,当“木受水生时则化为财帛”。在我长期的占卜实践中,很明显发现用这种六壬原汁原味的五行克应方法断事的应验率要比后世依赖六亲的方法准的多,“寅木”、“青龙”代表钱财的情况要比“财爻”代表钱财的情况多得多。这个六壬原汁原味的断法也是“金口诀”和“禄命法”里保留下来的六壬真方法。重视六壬在兵占中的实际应用。其实三式在宋朝以前都重视在兵占中的应用。在十二长生诀的选择上,使用五行长生、水土长生。重视单宫天地盘之间的十二长生关系,用地盘来论天盘所处的长生状态。对刑冲合害的作用关系相对不重视,对神煞也相对不重视。这个体系最重视的就是对“五行克应”以及对“神将的现实内涵”的深入透彻的理解。【代表书籍】:《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龙首经》《黄帝授三子玄女经》《心镜经》《景佑神定经》《阴山道士歌》《大六壬玉藻金英》《一字诀玉连环》(六壬书);《三才赋》《金口诀》(金口诀书);《玉照定真经》(禄命书)(注意,本文章中收录的代表书籍是按书籍内容所属的“方法系统”划分的,而不是按“年代”划分的。)

宋代的“理气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修改了“节气交接”的标准,使用《神定经》中的实际天文观测标准交换节气,并且改“月合换将”为“交气换将”,并首次使“月将”和“太阳”的概念有了联系。(天文相关名词的使用如有不对请网友指正。)注意,宋朝使用的换将方法虽然听起来“名字”是“交气换将”,但它并不是现在大家普遍使用的那个“中气换将”。重视“日干”受到的生克情况,占断原则是以“克日干为凶”,以“生日干为吉”,这个原则在全局的思路中贯穿始终。初步加入了原始的“六亲系统”(但当时的六亲还不是现在的六亲,名称和用法上都不一样)。十分重视对“三传”的论断,以三传模拟气的充盈衰弱状态,以推测事主之得失、事态之扭转。“四课”的定位方法从以前的《灵辖经》的“干课为现在支课为将来”的“时间尺度”转变成了“干人支宅”的“得失尺度”。在宋朝时,看盘视角从“天本位”转变成了“人本位”,从过去的 “天地观念” 转变成了 “小家观念”。这是一个巨大的观念转变,不光是六壬一门数术经历了这个视角剧变,八字、六爻等其他数术也经历了天本位向人本位的视角剧变,甚至不只是数术方面,连宋朝的墓葬形式也发生了剧变。宋以前的墓葬顶部是模拟“满天星斗”的;而宋以后的墓葬顶部则是效仿墓主人生前居所的屋顶设计的。可见宋朝从“天本位”到“人本位”观念的转变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中国的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宋朝卦师是以“个人的得失”作为吉凶标准来看待一切事情的,因此宋朝断法看事更注重于单个事情的细节,因为视角收窄了,所以断语的毒辣程度也随即变得更清淡,没有宋以前“天本位”视角一开口就是一件大事那么狠毒了。宋朝人为了适应这套观念的转变,他们对地支作用关系的理解也从“定性”转变为了“观象”,比如“入墓”不再轻易标志着“死亡”,而转变成“黑暗、昏迷、限制”等视觉上的象。在十二长生诀的选择上,使用五行长生、火或水土长生。重视各个地支对于日干的十二长生关系,以及三传墓传生、生传墓的十二长生关系。【代表书籍】:《壬归》《大六壬断案》《毕法赋》《六壬未悟书》《开云观月经》

(注意,本文章中收录的代表书籍是按书籍内容所属的“方法系统”划分的,而不是按“年代”划分的。)

元明两代的秘法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明朝改用“中气换将”,注意,明朝的这个“中气换将”才是现在大家所熟知、并且排盘软件默认使用的中气换将。这一时期突然间涌现了一批托名“诸葛亮”“管辂”“郭璞”等先贤的秘法诀法,并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煞占法”和各种各样的“地支排列组合射覆诀窍”。这些秘诀秘法其实都是当时的人现编的,但为了让人相信自己好像是汉朝传下来的真诀,他们故意去模仿汉代流行的“赋文”格式来写作。这些诀的内容怎么评价呢,其中的确有些真诀,但大部分不太行,都是些“初克末凶,末克初吉”的机械的技法,使用起来不仅在断吉凶方面并不好用,而且还没法贴合求测者实际情况下断语出来。“贵人诀”也开始涌现出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背后的理论每一个都看起来十分圆满,几乎“上到天文下到哲学”全都圆得很合理,但,合理并不代表实用,这些各式各样的“贵人诀”也因此没有成为主流。来自五兆卜法的六亲系统开始大范围使用到六壬中。在十二长生诀的选择上,总体沿袭宋朝的用法,但改为使用十干阴阳长生、火土长生。从元朝开始,中华文明受到外族冲击,六壬的体系开始变得复杂、混乱、矛盾、秘法横行。六壬界开启了“船载六壬”的古籍用船拉都拉不过来的时代。明朝的天文体系受到了西方的冲击,明朝时期也是中国的传统天文历法变得混乱的时期,这也是明朝的六壬占断体系中过度重视“哲学”上的圆满、过度重视“天文”上的对应的原因。因为当时的术士是想凭此挽回一些“文化自信”的。【代表书籍】:《六壬秘本》《六壬指南》《管辂神书》《灵觉经》《伤寒钤法》《五变中黄经》《银河棹》(注意,本文章中收录的代表书籍是按书籍内容所属的“方法系统”划分的,而不是按“年代”划分的。)

清代和民国的混乱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清代以解读“毕法赋”为占断体系主干,提倡“套毕法条文”,“套课经格局”,提倡“象法”。在清代“谁套毕法套的越精妙”、“谁拆解毕法拆解得越细微”,谁就被认为越懂得六壬之道。这完完全全是一个误区。清代人喜欢批判和质疑传统的经文。清朝人写书最喜欢写“岂能”“何也”“谬矣”的字眼,清朝人觉得自己聪明极了,凡是看到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清朝人就会先入为主地大肆批判先贤说的不对,然后标新立异杜撰出一段自己的见解。清朝人写书喜欢批判这个批判那个,这已经够烦人了,但他们做的不止于此,他们还会给现有的前朝书籍作注解(清朝人作为学徒抄书的时候顺便会写注解上去),使得很多原本很直白很简洁的古圣贤留下的经文还要被各种外行清朝人的质疑所污染。这种乱象的原因根本在于清代实施文字狱,“朴学”之风盛行。当时的学术环境提倡志存高远,并且读书要有自己的反思和批判。然而初衷很好,但强制执行下来就变味了。在清代,学生读书时会被要求养成给经书做注解的习惯,否则很可能会被老师认为是不想认真学习、不会独立思考。于是清朝人在读书的时候,书中原本没有错误他们就硬抠错误去批判,没有创新的余地就硬从自己薄弱的基本功里挤出点创新。清朝人还喜欢穿凿附会八字、六爻等其他的数术中的技法到六壬里。很多清朝人学不懂六壬,但是不妨碍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呀!于是在这种风气之下就产生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占断体系,在清朝的六壬书里面看到论“食神伤官”,论“日时”扶助,等原本属于其八字、六爻的内容都是常有的事。“万法归宗”固然是高远的目标,但是如果一个人所谓的“万法归宗”只是由于入不了门而到处旁征博引,那么他穿凿附会的体系也就成了“四不像”。清朝人这种像玩乐高积木一样的穿凿附会的做派使得原本即将支离破碎的六壬雪上加霜,并且更加加重了“船载六壬”的刻板印象。清朝人唯独做了一件好事,就是官方组织重编了《六壬大全》一书。《六壬大全》对六壬歌诀赋文的搜编整理是非常完整和丰富的,而且考据得非常详细,这部书是非常好的一部书。清代人相比其他朝代的人来说(仅有的)一大优点就是他们非常很擅长搜集整理书籍。如果清朝人改掉妄自发表注解的臭毛病,只是搜编书籍的话,那么清朝人是做出了相当大的功劳的。代表书籍:《六壬大全》《六壬寻源编》《六壬辨疑》《六壬直旨》《六壬粹言》(注意,本文章中收录的代表书籍是按书籍内容所属的“方法系统”划分的,而不是按“年代”划分的。)现代的全面了解时期得力于新中国基础教育的普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六壬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现代人可以随时随地阅览古人一辈子都搜集不完的古籍,光这一点就使得现代的六壬拥有比古代任何一个朝代更深远的发展潜力。现代的天文学的发展和天文软件的发展也极大促进了对星象、历法的研究。现代人除了中国传统的数术,还可以轻松了解到西方的塔罗、占星、地卜卦等其他文明的预测术,也使得现代人能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占卜的实质是什么,底层内核在于什么。更重要的是,社交软件的发展使得全国的六壬爱好者可以在网络上同聚一堂,随时随地分享观点、交流方法、学习课程。各种体系、各种门派、各种方法、各种研究在一起碰撞,使得人们对六壬的全貌更加了解。在现代,一个人学成六壬的速度空前迅猛。

正因为现代的六壬学习要更加自由,因此现代的六壬占断体系更难以统一。尽管如此,现代六壬的体系本质还是对历朝历代六壬体系的延续和发展,在这个角度上仍然是可以进行大致分类的。

现代的六壬体系主要可以分成三个类别:

理气归象派:作为当今六壬界的主流存在,担任着对宋代六壬经典方法的传承使命,以其对“个人得失”吉凶论断的高准确性使得“理气”一词一度成为“六壬”的代名词,使得大部分人一提到 “六壬” 就会想到 “理气”。

壬遁结合派:作为继承明清以来基于天文与哲学形成的“秘法”系统,对六壬体系与“遁甲”、“政余”、“择日”等多数术跨种类“改进融合”的方向上向尖端发展的集大成者,壬遁结合派展示了“万法归宗”思维的生命活力。

月合直读派:部分高手在深入基层长期实战的过程中认识到,六壬本身作为一个工具,它不应该越来越复杂,而是应该思路清晰简洁且占断快准狠的。六壬最初在黄帝经时期的占断体系就是如此,也就是说六壬“出生”时原本自带这个理念。在长期实践中可以明显发现,月合换将的六壬课与中气换将课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月合换将课在四课的信息呈现上要更加直接、显著,当配套使用六壬最古老的“单宫占”技术时以及结合“金口诀”的五行克应技法占断时往往能够有“直读断语”的效果。“月合课直读体系”是本公众号对六壬的主要科研方向。

结尾

我是低调的符号艺术家,作为一个资深六壬爱好者,本公众号会偶尔发布一些我在阅览六壬古籍、实践六壬占断的过程中领会到的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感悟。注意了,我所写的东西我定义为“启发性”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百发百中的定理。大家如果愿意接受文章内容的话,可以根据需要用自己的个人实践去验证,其中好用的你拿去用,不好用的你就舍弃掉,读公众号嘛,仅此而已。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麻烦点个赞点个打赏,这花不了您多少钱,但对我非常重要,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

买汽车票哪里便宜点 汽车票在哪里买
5443655

买汽车票哪里便宜点 汽车票在哪里买

📅 07-17 👁️ 8412
电饭煲哪个牌子好用质量好?五大品牌真实测评,附避雷指南
微店账号注销
365bet现金赌场

微店账号注销

📅 07-16 👁️ 203